这本传记出版时,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位卓越领导人,久经考验的忠诚共产主义战士,无产阶级革命家陶铸同志,受到江青一伙残酷迫害已离开我们23周年了缅怀他的一生他那无私无畏为共产主义英勇不屈的革命情操;深入实际,多谋善断的无产阶级政治家的胆识;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,又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。陶铸同志在他生前写的《松树的风格》
一文中,就这样写道:“我每次看到松树,想到它那崇高的风格的时候,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。我想,所谓共产主义风格,应该就是要求人的甚少,而给予人的却甚多的风格,所谓共产主义 171风格,应该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事业不畏任何牺牲的风格。”陶铸同志的这些思想,在今天新的历史时期,仍然熠熠闪光,激励后人奋进。
20 世纪 60 年代初,在陶铸同志主持中南局工作期间,他与我们朝夕相处,言传身教,是我们的好领导、好师长。我们感受最深的,首先是他善于从马克思主义、毛泽东思想的理论、观点的高度,从实际出发,处理问题,常常能够作出正确的决策。
1960 年中南局成立,那正是我国国民经济最困难的时候。中南局所辖的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五省(区)灾荒严重,粮食问题普遍的沉重地压在人们的头上。把人民从饥饿中拯救出来,成为全党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。陶铸同志此时被任命为中南局第一书记,确是受命于危难之际,双肩上的担子,是很重很重的。当时河南省的缺粮情况最为严重,震惊中央的饿死人的“信阳事件”,就发生在河南信阳地区。陶铸同志听到消息,心急如焚,立即亲自带领调查组,到信阳地区农村进行实地调查。
信阳地区的遂平县,在人民公社化和“大跃进”期间,曾是人为树立的全国先进典型。全国第一个成立人民公社的,是遂平县嵖岈山公社。全国第一个放出小麦亩产 7000 斤“卫星”的,是嵖岈山公社。当时不少干部对此怀疑,受到打击。而在这困难时期,这里的灾荒也特别深重。遂平县的调查,更引起陶铸同志的震惊与深思。他深深感到,“大跃进”、反右倾之后,浮夸之风盛行,上级掌握不到真实情况,而党内党外,敢讲真话,如实反映情况的人很少了。对真实情况不甚了了,去决策,是很危险的。1961 年 2 月 12 日,陶铸特别赶到郑州,在河南省委三级干部会上说,这几年主要是不顾实际情况,只凭主观愿望办事。积累与消费应有一定的比例,这两年我们就不大研究这个问题,要怎么干就怎么干?接着他以“大跃进”为教训,批评和检查了“一平二调”“穷过渡”等错误做法,要求省委采取措施,克服当前严重的困难。
1961 年春,毛主席在广州召开会议,讨论制订农村人民公社《六十条》,决定调整农村经济政策,并指定陶铸担任《六十条》的起草委员会主任,王任重等为副主任。陶铸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,5月回到他的家乡——湖南省祁阳县。当天,不顾长途汽车颠簸的疲劳,深入到石门公社石峰大队的四个生产队,去看公共食堂。陶铸问社员:“吃公共食堂方便不方便?”在场的农民看到同来的省里、县里的书记,齐声答:“方便。”陶铸笑着说:“怎么?我是陶猛子哟!(陶铸小时在家乡的绰号)你们对我这个祁阳老乡,还不讲真话?”他和乡亲拉起家常:“吃公共食堂,男女老少,人这么多,有的要吃干的,有的要吃稀的,口味也不一样。再说,家里养个猪还要馊水,到底方便不方便?现今政策哪些好,
哪些不好,你们怎么想的就跟我怎么讲。”农民看到陶铸这么恳切随和,你一言我一语地讲开了。有的说:“好么事呵!现今公共食堂快连清汤也喝不上了,还哪来的馊水喂猪喽!”在归阳公社,陶铸看到几个过路的农民,就和他们打招呼:“你们是哪里来的呵?”一位农民说:“潘家埠的。”陶铸说:“我们是老乡呵,
你认识我吗?”农民说:“没见过,不认得。”陶铸自我介绍说:“我叫陶铸,石源洞的。”农民听说是陶铸,放下挑子,和陶铸一起席地坐在路旁的土埂上,谈了起来。陶铸发现其中有些人得了浮肿病,他站起来,走到他们身旁,俯身去一个一个地抚摸着他们发肿的腿,沉重地说:“潘家埠是个好地方,搞成这个样子,是我们工作没做好啊。我对不起大家啊!”陶铸这次在祁阳倾听到农民的意见,使自己对农村分配、生产责任制、公共食堂等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怎么调整才好,心里有了底,这对以后《六十条》文件的制订,起到很好的作用。
他在祁阳家乡调查研究后,1962 年他又和王任重同志到广西龙胜县作调查,了解到当地一个只有七户农民的生产组住在深山区,上下相距几十里,他们改变了生产管理上一刀切大呼隆的办法,实行了土地到户,责任到人的经营方法,积极性很高,生产连年增长。他和王任重同志就此联名向中央写了一份调查报告,提出了人民公社经营管理上,可以建立农业生产组,实行联系产量,责任到人,超产奖励的田间管理办法。这是一篇在党史上“三年困难时期”对党的经济建设具有真知灼见的报告。毛主席赞扬这份调查报告,批示说:“这个文件所作的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,分析之后所提出的意见,也是马克思主义的。”随后毛主席还专门找陶铸、王任重、张平化三位领导同志谈话,责成他们为中央起草一个推广这个经验的决定。但在 1962 年的北戴河会议上,毛主席又改变主意,又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,陶铸的《龙胜调查报告》也就不用再谈了,可惜这个符合中国国情的利国利民的经验,后来未能付诸推广。
陶铸同志在先后领导广东省和中南局的工作中,类似这样作出有独到见解的决策的事例是很多的。早在全国解放不久,他就从广东省的实际情况出发,提出把全省工作重点放在农村,并为此亲自抓水利、化肥、良种、农机等一系列具体工作,提出把珠江三角洲建设成为全国第一个商品粮基地。经过全体人民多年奋斗,广东省从解放初期每年需要从外省调进粮食的“缺粮省”,到 1965 年时能上交近 10 亿斤大米给国家了。
在三年困难时期,国家每年不得不从国外进口数百万吨粮食。陶铸想到万吨大轮,天天在海上忙于运输进口粮食时,心情十分不安,常跟我们说:“我们这样一个大国,农业不上去,一切建设都是空谈。”这期间,他向我们和各地干部反复说,一定要头脑清醒,反对空谈过渡。他说,现在我们生产的底子很薄,产品只有那么多,一碗水倒来倒去,只能把水倒洒了,把人心倒散了,对过渡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。我们要富裕的社会主义,决不搞贫穷、烦恼的社会主义。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,对于基建项目,他是从实际出发,不搞“一刀切”,根据需要和可能,保留下一批骨干企业。对于基础工业和对国计民生有密切关系的工业,他千方百计地予以支持。他组织各方面力量,坚持抓好国营工业,安排好工人生活。同时注意集体企业,抓好当时欠缺的小商品生产。那时他还十分注意工业产品的质量和企业的经济效益,他不止一次地组织专人去上海取经和学习。有一次他深有感触地对我们说:“大跃进”教训的根本点,就是坚持毛主席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,不能听到风,就是雨,一哄而上,一哄而下,这个亏我们吃够了。”
我们在陶铸直接领导下工作,感到:他之所以能有胆有识地提出发展农业的正确决策,主要是他能坚持从实际出发,深入调查研究,倾听群众意见,尊重客观规律,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南地区的具体情况相结合。他这种工作作风和思想方法,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。
(作者:王任重 (1917-1992),男,河北景县人。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49年5月,任中共湖北省委常委、省人民政府副主席。1954 年后,任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兼武汉军区第一政治委员,政协湖北省委员会主席。1958 年 5 月,增补为中共第八届中央候补委员。“文化大革命”中,受到林彪、江青反革命集团迫害,被关押。1978 年恢复工作, 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,同年底,任国务院副总理。1980 年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,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。1988 年 3 月至 1992年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。是中共第十一、十二、十三届中央委员。